projects

重庆江北区鸿恩二路49号

联系我们
Return

2021/1/20

探讨非线性思维影响下的建筑创作

【摘要】非线性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德勒兹的褶子、图解和平滑的理论以及斯坦艾伦的场域论的影响,在非线性思维的指导下,建筑形态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并置,多样性置于优先地位的设计策略,建筑呈现出动态变化、整体统一、多样性的折叠、平滑的连续性等特性。

【关键词】 非线性,德勒兹,图解的建筑,场域的建筑,折叠的建筑,平滑的建筑

【Abstract】The Nonlinear philosophy is based on Deleuze’s folden,diagramatic theory and the field theory of Stan Allen,under the non-linear theory,the architecture form represence diversity with differenation,emphasis more on diversity .The architecture formbecame more dynamic,diversity,folden,,and smoth.

【Key words】Nonlinear, Deleuze, diagram,fold,smoth archtecture

自从1997年由詹克斯提出了“非线性”(Nonlinear Architecture)一词以来,标志着建筑学开始对牛顿的经典科学和常规建筑形式的颠覆,建筑形式逐渐从追求欧几里德式的静态空间模式中解放出来,趋向于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空间系统。建筑的形态也经历了从简单纯粹的几何状态向无序状态和远离平衡的状态滑移,一种非物质化的、去中心的审美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许多的建筑师不自觉地将这种语汇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复杂建筑体进行重构。但随之而来的众多建筑师和理论家对非线性思维的质疑和困惑接踵而来,建筑学究竟去向何方?正如詹克斯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师对非线性理论的理解到底有多少。”“非线性的建筑是否优越于欧几里德体系下的建筑,是否更接近我们意识中的审美法则?”

我国目前在这种思想理论的影响下,各种有视觉冲击力的、奇异的建筑形态不断的涌现出来,从整体情况来看,本土设计师与国际建筑师的差距依然很大,在理论水平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尤其经历了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重大的盛事,国内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却少之又少,中国俨然变成了外国设计师试验的工厂,反思其现状主要问题在于:一,急功近利的心态占据上风,政府和投资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行政决策的权力过重,而建筑师也陷入盲目的模仿,一切都是拿来主义的困境。二,缺乏理论的审视和批判的精神,每一个建筑师都是面临规模庞大的建设任务,甲方一味的压缩工期,使得无暇顾及对理论的反思,缺少理性的回归。非线性理论还处于探索和试验的阶段,需要有理论当先,把建筑师自发的应用提高到自觉的层面上来。既不盲从又不一味的排斥新生事物的出现,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非线性的哲学基础及现实指导意义

非线性理论解决了传统线性系统无法解释的复杂系统和不稳定状态,呈现出一种远离平衡状态下的、稳定化的状态,它揭示了自然界潜在的、复杂性的逻辑关系。其理论主要包括模糊理论、混沌学和耗散结构,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建筑体系表现出一种连续性和流动性的趋势。

非线性的思维所倡导的复杂性的建筑现象被当下的建筑师所接受,为前卫建筑师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构建理论的基础。詹克斯提出“新科学=新语言=新隐喻(New Science=New Language=New Metaphor),进一步推动了非线性理论在建筑学领域的发展,对其非线性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德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他提出一系列的哲学观点如“褶子”(fold)、“图解”(Diagram)、“生成”(Devenir)和平滑和条纹(Smoth&Striate)等理论,对建筑师解决空间形态从深层意蕴和逻辑生成层面上找到新的解决办法,被很多前卫建筑师奉为圣典。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建筑形态在非线性思维的指引下,摒弃了解构主义对冲突矛盾的狂躁的表现形式,继而向复杂性、平滑性的特征转变。建筑师开始关注异质、片断和差异性的形式在不同物质和文化中的表达,这种异质的策略使得建筑形式迈向多元化的表达形式。

德勒兹的一些列哲学观点和非线性的科学认识观为建筑形态提供了全新的认识思维,为数字化的社会文化生活注入新的内涵,使建筑呈现多元的特征。对实践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勒兹将图解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处理社会功能需求和抽象形式之间关系的‘抽象的机器’,一种从陈述的技术控制模型到文化、社会实践及实践形式表达的转换。”图解转而被理解成一种


方案设计人:王杉(AA School)


图解方式的反馈过程正如索姆(R·E·Somol)所说:“以图解的方式工作----而非图解工作---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定位。”图解的输出形式只是一种形式的范围,确切的说应是各种可能形式的集合。这一形式范围和集合的形式更好地满足了动态发展的趋向。各种影响设计条件成为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图解工具的这一特性正好适合研究建筑与景观系统中的复杂变化,对各种变量和不确定性做出系统的分析。

笔者在参入的一个AA课程设计中,使用图解的工具来解析原型,并把原型在抽象基础上进行简化,以一种小尺度的原型作为构成的一个基本单元,通过输入不同的信息调整自身的变化,一个非匀质的网格系统在动态的进化基础上演变、异化和增殖,建立起一套动态的、逻辑的网格系统。为城市设计探索出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图1-4)



场域的建筑

斯坦·艾伦(Stan Allen)提出场域状态(Field Condition):“形态的或是空间的基底,可将不同的元素统一成整体,同时又尊重各自的个性。…局部内在规则是决定性的,外部的形状和范围是高度流动的。…场域状态不但是通过包罗万象的几何学图解来定义,而是通过复杂的局部关联。间隔、重复和连续都是关键的概念。”这种对大城市复杂的物质、人员、信息共享和相互影响下的描述是肯定建筑以某种状态而存在,“形态的或是空间的基底”,可将不同的元素统一成整体,同时又尊重各自的个性。

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研究院”的设计中受到场域论的影响,在水平向度上处理各种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各种力场的相互作用,尤其要尊重一期原有的在欧几里德几何影响下产生的规矩建筑形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实体的处理与环境的对峙,建筑群体被当作一个边界的实体,在建筑自身完满的内部控制系统形成一种独立的、闭合边界的建筑范式。新旧建筑和谐统一,强化了园区的整体形象,整合设计正是对于一二期园区的整体形态设计的整合而构筑集成的设计逻辑,西姆·范德莱恩所提出对于优化综合效益、能耗、材料、环境、智能化的概念正是达到整体设计的目标。(图5-10)


折叠的建筑

折叠的概念最初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德勒兹在《折叠--莱布尼兹与巴罗克》中将折叠定义为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认为多样性永远位于同一性之上,事物的状态不会处于统一整体的状态,而是处于多样的状态,同一只是间或存在多样之中,德勒兹进一步指出:“褶子完全是外部的内部,具有一些有限纬度,这一纬度在弯折外部建构‘深度’,‘隐藏于自身的厚度’,时而是无限的褶子,时而是有限的褶痕,这一有限的褶痕给外部提供弯曲并建构内部。


德勒兹这种哲学上的折叠概念为建筑师提供了一种思维策略,将各种异质复杂的因素引入建筑,追求另一种统一的秩序而非简单的,形成一种各异质体系之间保持原有的状态又能有机德结合在一起的空间形态。建筑的内部和外部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之间处于一种能量转换的状态,多空间折叠的复杂空间形态得以建立。

笔者在参入的另一个AA的课程设计中使用了一种“盒子折叠”的空间建构法,打破场地与图形之间、垂直与水平之间的某一种固有的关系,由折叠贯穿空间,建筑墙面与地面的垂直/水平状态不再存在,继而创造一种新的视觉空间关系。(图11-17)


平滑的建筑

“平滑”的概念出自德勒兹的哲学理论,平滑是一种连续的变化和形式的连续延展,使对差异性的另一种解释方式,以一种邻近的方式累积在一起,保证多样性优先于统一性,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来源于未曾统一的状态。格雷格·林恩提出建筑平滑策略包括两方面:平滑的混合和柔性的变形。“平滑的混合”是指建筑形态由不相同的建筑形态的元素构成,这些分散的且保持各自特性的元素在连续的场域中相互混合。换言之,各种异质元素以连续的方式整合在同一系统中并保持各自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建筑形态的平滑性还需要通过柔性的曲线变形获得。这种平滑柔性“首先是内部的灵活性,其次在自我界定时依靠一种外部的力量。”笔者认为建筑的平滑空间非同于传统的匀质空间,不是以数量和尺度的方式来划分,差异性的存在来源于连续的变化和柔性的连续变化。在“新疆石河子市科技馆”项目的设计中,遵循这一设计原则,内部空间形式表现为一种连续的形态。运用新几何学中的非线性的拓扑变形----莫比乌斯圈,对其加以变形和交叠,将系统的连续变化引入空间和形体中,赋予了其严谨的数理逻辑关系,诠释了科技馆内涵的发展方向。(图18-23)

非线性思维的影响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的创作中,尽管学者和专家的质疑声不断,很多学者和建筑师在不自觉中把这种理论进行演绎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毕竟当今是一种多元化的时代,对异质事物的包容足够令其生存和发展,允许异同思想的存在并加以批判的接受。也许,这种潮流在建筑的历史潮流中昙花一现,也许正如詹姆斯所预言的那样:“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



参考文献:

1。徐卫国 “褶子思想—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的访谈” 《世界建筑》08/2009

2。赵蓉  “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建筑师》2005,(2):79

3.冯路  “表皮的历史视野”《建筑师》(110)

4 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力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出版社,2003


作者:杨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邮寄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定东路233号绿地汇创国际广场能源楼1306室

邮编:200433    email:tjyangjun@163.com

电话:13032198690


Source

UCD

DATE

2021/1/2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