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s

重庆江北区鸿恩二路49号

联系我们
Return

2023/4/6

建筑形态与景观环境的契合----诗意的栖息

【摘要】本文试图在探讨一种从自然景观向人工化景观转变的路径,通过对景观文脉和场地的分析,提出应对的策略。建筑形态与景观的契合中创造交互的空间形式,拓扑网格在图与底的层叠之中实现嬗变的过程。

【关键词】文脉  策略 网格 层叠 契合 互动空间 人文情怀

【Abstract】This article try to explore a path though which natural landscape could transform into artiifical landscape,Though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context propose a strategy. Diversity space can be creat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form and landscape form,It also explores how the mesh transform through the overlap strategy.

【Key words】context,strategy,mesh,overlap,integrate,mutrul space,human sense

建筑形态与景观形态的相互关系,正趋向于一种新的关联秩序,它们各自之间功能交替的转换,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建筑景观化的倾向基于一种互为图底关系的新空间秩序系统的建立。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景观以此对土地及土地上物质空间的重新安排,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维持一种生态上的平衡,创造人类精神物质基础上的诗意栖居地。

关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的讨论近年来尤为活跃,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异彩纷呈,尤为关注的是Kenneth Frampton提出的“将景观形态作为一种拯救策略”的观点来探讨结构、肌理和地形整合的问题。本项目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整合策略体系下的设计思维来主导设计。(图1-3)


图1鸟瞰图


图2公寓透视一


图3会所透视二



图4周边现状


景观文脉与场地分析

本工程是华为集团为员工建设的公寓项目,位于南京雨花台区25号地块内,基地最显著的特点属于山地丘陵地带,基地南临一个自然的湖泊,周边的自然生态绿化景观完整,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生态廊道穿越该地块,因此,本地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基地北依功德园烈士陵墓,东北角为南京雨花台风景区,其人文景观环境成为设计的另一个限制性条件。南区的华为研发办公楼已基本落成,自成一区,周边依次布局着政府规划商业区、大型居住区以及东软企业等,功能布局设施齐全。地域性景观脉络清晰可辨。(见图4)

基地内的地形复杂多样,通过技术上的分析进一步洞悉这一变化的趋势,试图寻找内在的场地关系,纵观地势南北,从北向南是先升后降,中间凸起,北段坡度变化平缓,南端坡度下滑较急并一路坡向湖面。在横断面上的变化各异,在北端从西向东形成先升后降的走势, 东部平均略高于西段地势;在中端的西侧,地势低洼形成明显的坳沟,中部在整体上是处于地势较高处;南端的横剖面上变化多样。(见图5-6) 这种对地形地貌的剖析正是为下一步的设计提供着有力的支持。

图5基地横向剖面

图6基地纵向剖面


设计策略之一------控制性网格的变形

基于笛卡尔坐标体系建立正交、匀质的网格系统,东西方向上的动线将自然景观引入基地,南北向的动线贯通北侧绿地与南侧的水景形成双向网格系统。为了进一步延伸景致,将双向网格的动线发生曲折,基地内和自然景观互动的界面更加丰富,将动线再一次的嬗变,即刻获得更多层次上的景观感受,环境发生质的变化。这一过程实现了自然景观到人工景观的裂变,新的拓扑网格逐渐形成。(见图7)

图7网格的生成过程


设计策略之二-----图与底的层叠

伯纳德·卢本在《设计与分析》中将景观(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视为一种层叠性的存在,他认为:“…景观与都市发展中有许多阶段,而相连的阶段被视为独立的‘阶层’,在时间的流程中层层相叠。…这些个别的阶层组织起来,形成所谓的背景环境。任何一个新的设计都是一个新的阶层。它与既有的阶层相结合,进而决定建筑介入景观或都市背景环境。”层的叠加导致内容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一种蒙特利安式布画技巧强化了无限延伸的意向。

以裂变后的拓扑网格为底背景,其上依次叠加景观绿化、交通连廊、建筑形态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景观层叠系统。(见图8)


原型的构成

罗西坚持于从复杂的建筑形式

中提取具有普遍意义,且能显示类型特征形式的是原型,是对建筑类型学中永恒形式的研究。原型的产生起源于对基本几何形的把握,因此,笔者试图用最直接的形态依据来自场地的等高线,经过抽象和提取后,成为若干建筑和空间类型的原型。

图8景观层叠系统


V形

将场地内的V形建筑体量在包围内向性围合空间的同时,把视线引导向两侧更开阔的自然景观,保证每一个院落形态与建筑体量的差异性,并利用形体转折来处理场地高差关系。(见图9)

W形

场地南侧沿湖的公寓处在场地的最低处,南邻优美的湖面景观,并且建筑随地形自东向西跌落,由于临湖界面富于曲折变化,为使公寓内的多数房间获得最佳的绿化、水景与大地景观资源,其W形态就势而成。(见图10-11)

图9  V形单元模式                                                图10  w形单元模式


C形

C形的会所依据景观建筑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螺旋而上,局部底层架空形成穿越空间,进入半围合而成的内院,成为由内到外、有动到静的过渡地带。建筑内部划分自由、灵活,充满趣味,不同的功能依据建筑丰富的标高变化。(见图12 )

图12  C形单元模式


图11  w形单元模式透视


图14  纵向剖面上的建筑形态一


图13  横向剖面上的建筑形态


图15  纵向剖面上的建筑形态二


图16  结构关系分析图


建筑形态与景观契合的方式之二----凸显隐形的线性结构

新建建筑欲要达到与景观结构层面的紧密整合,需要进一步地强化景观中原有的潜在的结构秩序。由安藤忠雄设计的六甲住宅则是以室外台阶和斜向电梯共同构成了主轴空间,连接了各住宅单元。在山地上处理建筑的经验,先人的营造行为中有优秀的案例,唐乾陵“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的布局手法。在处理这样一种复杂的场地关系时,笔者首先对等高线原有状态的尊重,依照原先地形文脉的走势,在布局新建建筑的方向性上与基地取得一致。其次,找寻景观视觉上的隐形结构轴线关系,让这一轴线成为贯穿南北,连接外部景观向内部渗透的路径,整个建筑群的形态在这一隐形的结构轴线控制下,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建筑如同从地上生长出来。(见图16)


交互空间的塑造

阿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认为:“无论空间和时间意味着什么,场所和场合都有更加丰富的含义。在一个人的印象中,空间即是场所,而时间即是场景。”通过肢体语言对空间的占据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空间真实地存在着。

笔者在设计中不只限于对建筑形态的操作,更体现在如何处理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底层架  空、局部出挑、屋顶平台的跌落等手段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不同的标高、不同的限定方式、不同属性的公共、半公共及私密空间。(见图17-18)公寓间的院子随着建筑体量的转折面发生有趣的变化,使不同的院子朝向不同的城市与自然景观:森林、湖泊、道路、广场等。可意向性的空间体验在交互中整合。(见图19-20)

图17 局部悬挑空间 图18平面形态组合


诗意的人文情怀

在本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笔者一贯坚持“筑、居、思”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筑”意指:在设计建造过程中高度契合场地的特殊性,强调一种场所精神,创造一处精神家园的诺亚方舟。“居”意指:试图诠释新的“寓居”模式,打破过于单一的“直线廊式公寓”的空间体验,让“居住”更富有诗意,成为员工理想的栖所。“思”意指: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更意在通过提供各种充满可能性的空间,促进居住者之间的交流,启发思考,提倡一种富有创意的居住模式(见图21-23)

同时,对这种人文情怀的关注还体现在户型的多样性的设计,虽然任务书只规定了两种面积标准(45平方米和60平方米),但设计试图在标准化的单元量最可能多创造出不同性格、需求类型和年龄群体需求的户型设计与平面组合方式,以多样化的策略来弥补单一产品的劣势,以生活场景和经验为参考系,充分考虑员工群居的行为多样性以及活动方式的不同,对应设计灵活多变的生活起居空间,以尊重和鼓励员工的个性空间的发展。(见图24-25)

笔者寄寓一种诗人的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试图创造一处富有浪漫、诗情画意的精神庇护所,正是对诗人王维诗中所描绘的场景的情致所归:“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也许,这种隐隐约约的情怀才是笔者所崇尚的精神家园!

图19 会所内院空间透视


图19 会所内院空间透视


图20 内庭院空间透视


图22 组团透视


图23 沿河组团透视


图24 房型图一


图25 房型图二


作者简介:姓名:杨军      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职称:无        身份:  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在读)


参考文献:

1.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工业出版社,1997

2.伯纳德·卢本主编《设计与分析》林伊星,薛皓东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詹姆士·科纳主编《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吴琨,韩晓晔译,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

4.华晓宁博士论文《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2006

5.布赖恩·劳森主编《空间的语言》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邮寄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定东路233号绿地汇创国际广场能源楼1306室

邮编:200433

Source

UCD

DATE

2023/4/6

share